哪吒二的票房一路高歌猛进,最终定格在 154.46 亿,这个数字让整个电影行业为之震动。然而,在这亮眼成绩的背后,影院和片方却双双 “哭穷”,都觉得自己分到的钱太少了。这 154 亿的票房究竟是如何分配的?为何会引发双方的不满?
首先,总票房并非全部都能拿来分。按照规定,要先上交 5% 用于支持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,还要缴纳 3.3% 的特别营业税。扣除这些不可分账的部分后,剩下的 139.78 亿才是真正可以分的钱,业内称之为分账票房。
接下来,分账票房的分配有着固定的流程。影院和院线会拿走其中的大头,一般来说比例不超过 57%,而哪吒二这次的比例是 52.27%,这意味着有 73.06 亿分给了各地的电影院。除此之外,还要支付一笔不超过 3% 的中数代理费,用于数字拷贝制作等费用。剩余部分中,发行方还会拿走一笔发行代理费。
在这样层层扣除与分配后,真正能流入片方口袋的资金已大幅缩水。就《哪吒二》而言,片方最终获得的分账比例为 39.36%,换算成具体金额是 55.02 亿元。要知道,制作方为电影投入了巨额的制作成本,从前期筹备、拍摄到后期制作,每一个环节都耗费着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可到头来,能从票房中拿到的分成连四成都不到。
对此,光线传媒的老总王长田毫不讳言地表示,中国面临着全世界最不合理、最不公平的票房分账问题。从实际情况来看,他的这番话并非毫无根据,中国制片方的分成比例确实低于不少国家。
在北美市场,票房好的电影,片方往往拿大头,比例在 60% 上下;欧洲大致在 55% 到 65% 之间;韩国和印度也有 60% 左右。相比之下,中国制片方的分成比例明显处于劣势。
也正因如此,院线和片方每隔几年就会因为分账问题大吵一次。2012 年的那次争端就颇为出名,被称为 “五大金刚对抗十三太保”。当时,贺岁档前中影、华谊兄弟、新画面、光线等联合发布通知,要求院线的分账比例从 43% 上涨到 45%,院线自然不肯,组成防守联盟联合抵制。当时情况十分紧张,如果没谈拢,那年大家可能就没春节档电影可看了,最后还是官方出面调解,这事才得以平息。
当年,大家对这件事更多是围观的态度,立场相对中立。但现在,针对王长田的发言,大部分网友却不站在制片方这边。有人说光线传媒分了五十多亿还不满足,是得了便宜还卖乖;更有人觉得在中国做影院才真的难。
其实,北美影院虽然分成少,但他们有区域独家放映权。比如一部电影,有的影院只拿 30% 的票房分成,但前提是这部电影只能在他家放映,他们靠独家资源来弥补分成的不足。而且,北美的影院不允许观众自带食物,影院靠卖副产品就能大赚一笔。像加拿大的 Cineplex、美国的 AMC,院线食品收入能占到总收入的三四成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国内的分成比例让影院很难维持生计。很多影院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能撑到下一个贺岁档。有数据显示,某影院在 2015 年能卖出 1500 万的票房,现在几乎腰斩,映前广告收入也从 90 万骤降到几万,即便这样,它在上海还能排进前一百。其他影院的处境可想而知。
其实,纠结于分蛋糕的比例意义不大。2024 年总票房 425 亿,比 2023 年又下降了 22%,电影市场的票房还在不断缩水。蛋糕越来越小,不管怎么分,大家都难以吃饱。有人就说,现在这个分成比例,谁都活不下去,长此以往整个产业链都会出问题。
或许,淘汰掉部分影院是难免的,但剩下的人也得想别的出路。片方可以尝试开发 IP 衍生品,像《狮子王》的票房才 7.8 亿美元,衍生品却卖了 20 亿美元,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影院也可以拓展业务,比如拿到关键赛事的转播权,在影院播放奥运会、世界杯等,或者直播演唱会,充分利用空转的影院资源。
在票房划分上,也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式。电影上线前期,调高片方的分成比例,让片方尽快收回制作成本,以便投入到下一个电影的制作中;到了后期,片方的成本压力减小,而观影人数下降,影院的营收压力变大,这时就可以多分点给影院。在世界范围内,这些都有可供参考的成功先例。
当然,这些办法终究是治标不治本。电影行业的低迷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些年烂片太多,消耗了观众的耐心。哪吒二的爆火给市场和资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也让各方应该清醒地意识到,老百姓兜里的钱只愿意为好内容买单。天天拍烂片还想挣钱,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。只有不断产出优质的电影作品,才能让整个电影市场回暖,让蛋糕重新变大,分账的问题也才能在更健康的基础上得到解决。
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